close
侯考賢的《最好的時光》敘述三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於台灣不同地方的三個愛情故事:《戀愛夢》發生在1966年的高雄,《自由夢》發生在1911年的大稻埕(位於今天台北車站西北方,靠近淡水河濱一帶,從清末到日治期間,是商業活動頻繁的高消費區,也是人文薈萃之地),《青春夢》發生在2005年的台北。三種截然不同的愛情,三個時代的對比,三種不同的觀影感覺。
對觀眾而言,尤其是對喜歡侯考賢較早期電影的觀眾,最好的時光大概是《戀愛夢》。那些侯考賢式的長鏡頭,那些人物感情,那些台灣話,完全是令人懷念的侯考賢早期電影的氛圍。唯一不同的,可能是故事的結局,印象中侯考賢的電影很少是團圓結局的,看的時候以為是侯考賢的改變,以為是電影的主題:最好的時光。張震和舒淇那種含蓄的感情,令人看得很舒服。可是到了《自由夢》,卻是一段苦澀的沒有結果的感情,文人張震反對納妾,作繭自綁,沒有為所愛的青樓女子舒淇贖身,給與她自由和愛情。這一段侯考賢也拍得不錯,張震和舒淇也演得很好,可以感受到二人那種仿如夫妻的深厚和相敬的感情、舒淇的感懷身世、對張震的期盼和失望。舒淇在此段中可謂脫胎換骨,無論神態和內心戲,都把一個身不由己、不知付託與誰的青樓女子演得入木三分,相對於《戀愛夢》中那個傻兮兮的少女,天壤之別,單是這兩段,她已取得了金馬影后的分數了吧。
第三段《青春夢》卻是最壞的時光,故事描述張震和舒淇和他們各自的女朋友的複雜的男女關係,拍得出奇的糟。較短及近鏡頭的運用破壞了整部戲的風格和美感,是因為故事須要一個不同的處理方法嗎?上兩段戲幾乎全都在張震和舒淇身上,敘述比較集中和深入,此段卻多了很多舒淇的女友的戲,削弱了二人的關係,完全失掉了上兩段中張震和舒淇之間那種流動的感情,一切流於表面,難道又是甚麼「現代都市人關係的疏離」之類的東西嗎?我認為這種現代題材和現代感是編導的弱項。作為整部戲的壓軸,《青春夢》令人失望。反觀《戀愛地圖》中台北一段(易智言導演),同樣是1/3部電影,同樣是在片末女主角於騎機車時擁抱著男主角而找到片刻的慰藉,出來的感覺,易智言的一段比前輩的強得多了。
為甚麼會出現這種不應出現失衡?後兩個故事的內容很難說是「最好的時光」吧,為甚麼片名又叫做《最好的時光》呢?難道侯考賢想說60年代才是最好的時光嗎?為甚麼發生在1966的《戀愛夢》會是第一段而不是發生在1911年的《自由夢》呢?難道這種不按時序的安排有甚麼特殊的意義嗎?細想之下,發覺並非不按時序,只是不按故事的時序,而是按侯考賢創作的時敘。我想侯考賢是想為他以往的電影來一個回顧,《戀愛夢》那種鄉土的簡樸自然的情懷,不就代表了侯考賢早期的電影了嗎?《自由夢》中的第一個鏡頭(點燈)、字幕、政治事件、青樓,不就是代表了《悲情城市》和《海上花》了嗎?《青春夢》不就是代表了侯考賢後期的電影嗎?因為如此,所以才會出現《最好的時光》中這種編排。不僅如此,侯考賢還還用了不同時期的拍法去處理每一段故事,所以才會出現不協調的拍法。「最好的時光」也並不是指片中故事的內容,而是指過去侯考賢電影中最好的時光。如果這個解釋是對的話,《最好的時光》証明了侯考賢電影最好的時光還是他的早期電影。如果侯考賢作這樣的一個回顧是為了總結過去然後重新出發,我希望他不要放棄了自己的強項,無論在題材或拍法上。只有中遠鏡頭不是問題,鏡頭不動或長鏡頭也不是問題,那可是著名的侯考賢風格啊,只要那些鏡頭所訴說的故事,能如以往最好的時光般,觸動到觀眾的心靈。
又:《戀愛夢》發生在1966年的高雄,知道同年香港發生了甚麼事嗎?同年,周慕雲從新加坡回到香港,在偶然的機緣下住進2047號房,開始賣文生涯... (《2046》)
對觀眾而言,尤其是對喜歡侯考賢較早期電影的觀眾,最好的時光大概是《戀愛夢》。那些侯考賢式的長鏡頭,那些人物感情,那些台灣話,完全是令人懷念的侯考賢早期電影的氛圍。唯一不同的,可能是故事的結局,印象中侯考賢的電影很少是團圓結局的,看的時候以為是侯考賢的改變,以為是電影的主題:最好的時光。張震和舒淇那種含蓄的感情,令人看得很舒服。可是到了《自由夢》,卻是一段苦澀的沒有結果的感情,文人張震反對納妾,作繭自綁,沒有為所愛的青樓女子舒淇贖身,給與她自由和愛情。這一段侯考賢也拍得不錯,張震和舒淇也演得很好,可以感受到二人那種仿如夫妻的深厚和相敬的感情、舒淇的感懷身世、對張震的期盼和失望。舒淇在此段中可謂脫胎換骨,無論神態和內心戲,都把一個身不由己、不知付託與誰的青樓女子演得入木三分,相對於《戀愛夢》中那個傻兮兮的少女,天壤之別,單是這兩段,她已取得了金馬影后的分數了吧。
第三段《青春夢》卻是最壞的時光,故事描述張震和舒淇和他們各自的女朋友的複雜的男女關係,拍得出奇的糟。較短及近鏡頭的運用破壞了整部戲的風格和美感,是因為故事須要一個不同的處理方法嗎?上兩段戲幾乎全都在張震和舒淇身上,敘述比較集中和深入,此段卻多了很多舒淇的女友的戲,削弱了二人的關係,完全失掉了上兩段中張震和舒淇之間那種流動的感情,一切流於表面,難道又是甚麼「現代都市人關係的疏離」之類的東西嗎?我認為這種現代題材和現代感是編導的弱項。作為整部戲的壓軸,《青春夢》令人失望。反觀《戀愛地圖》中台北一段(易智言導演),同樣是1/3部電影,同樣是在片末女主角於騎機車時擁抱著男主角而找到片刻的慰藉,出來的感覺,易智言的一段比前輩的強得多了。
為甚麼會出現這種不應出現失衡?後兩個故事的內容很難說是「最好的時光」吧,為甚麼片名又叫做《最好的時光》呢?難道侯考賢想說60年代才是最好的時光嗎?為甚麼發生在1966的《戀愛夢》會是第一段而不是發生在1911年的《自由夢》呢?難道這種不按時序的安排有甚麼特殊的意義嗎?細想之下,發覺並非不按時序,只是不按故事的時序,而是按侯考賢創作的時敘。我想侯考賢是想為他以往的電影來一個回顧,《戀愛夢》那種鄉土的簡樸自然的情懷,不就代表了侯考賢早期的電影了嗎?《自由夢》中的第一個鏡頭(點燈)、字幕、政治事件、青樓,不就是代表了《悲情城市》和《海上花》了嗎?《青春夢》不就是代表了侯考賢後期的電影嗎?因為如此,所以才會出現《最好的時光》中這種編排。不僅如此,侯考賢還還用了不同時期的拍法去處理每一段故事,所以才會出現不協調的拍法。「最好的時光」也並不是指片中故事的內容,而是指過去侯考賢電影中最好的時光。如果這個解釋是對的話,《最好的時光》証明了侯考賢電影最好的時光還是他的早期電影。如果侯考賢作這樣的一個回顧是為了總結過去然後重新出發,我希望他不要放棄了自己的強項,無論在題材或拍法上。只有中遠鏡頭不是問題,鏡頭不動或長鏡頭也不是問題,那可是著名的侯考賢風格啊,只要那些鏡頭所訴說的故事,能如以往最好的時光般,觸動到觀眾的心靈。
又:《戀愛夢》發生在1966年的高雄,知道同年香港發生了甚麼事嗎?同年,周慕雲從新加坡回到香港,在偶然的機緣下住進2047號房,開始賣文生涯... (《2046》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