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了12年,占士金馬倫終於交出新作,完全沒有令人失望,不愧是占士金馬倫,事實上自《未來戰士》(1984)開始,他的作品近乎奇蹟地從未令人失望過。等了那麼久,是因為電腦特技。此劇本寫於《鐵達尼號》(1997)之後,金馬倫原本想於1999年開拍,但當年他認為當時的特技無法達到他的要求,即使能達到,造價亦高達4億美元,根本沒有電影公司願意出資,所以把計劃擱置了。10年過去,電腦特技更成熟了,成本也降了,但《阿凡達》仍是史上最昂貴的電影之一(2.8億美元)。現在看到的3D《阿凡達》,其視覺效果固然無與倫比,但是假使沒有3D,我相信以數年前的電腦特技亦能做出不差的效果。更重要的是,雖然占士金馬倫的電影一直帶領荷里活的科技,但他的電影成功絕非單靠特技,其實不必因為特技問題而推遲,令劇本的新意隨著其他電影的出現而相對變舊。不過,他憑《鐵達尼號》登上了電影頂峰(《鐵》至今仍是史上最賣座電影),為達更高境界,自然須要更多的準備。現在他交出《阿凡達》這樣的佳作,我們除了佩服,就更無話可說。
可能有人會覺得《阿凡達》的故事好像新意不足,的確,主線像《與狼共舞》(1990)或《最後武士》(2003),部份概念像《廿二世紀殺人網路》(1999)或《偽能叛變》(2009)。但如果考慮到此劇本是寫於1997-1999年,再對照前述幾齣電影的年份,便會明白金馬倫劇本的前瞻性。只是劇本放久了,就算不是被抄襲,自然也會有其他編劇想出相近的點子。不久前上映的《未來戰士4》(2009),主角正是《阿凡達》的主角森禾霍頓,他半人半機器的角色,也是被利用來滲透敵方,概念與《阿凡達》何其相似。《偽能叛變》的導演是《未來戰士3》(2003)的導演,《偽》片中的替身概念亦與《阿凡達》接近,雖然「替身」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。當然,也不能說金馬倫沒有將一些舊橋循環再用,例如片末與主角對決的機械人,便像極了《廿二世紀殺人網路2》中「錫安」所用的機械戰士,但追本索源,原始意念還是回歸到金馬倫自己的《異形2》(1986),該片片末薛歌妮韋花用來對抗異形的機械人,不就是最早的非電腦動畫版本?
表面上看來,《阿凡達》的主題是反戰和環保。你可以把土著外星人Na'vi想像成印第安人,阿富汗人或伊拉克人。但是,占士金馬倫寫的雖是非文學的商業劇本,卻也非平庸編劇,劇本的內涵,豈止於此。主角的經歷,外在是歷險,內在卻是重生的過程,片中第一個鏡頭是主角積(森禾霍頓)的主觀鏡頭,坐輪椅的他夢見自己在空中飛行,然後夢醒了,回到殘酷的現實。而片中最後一個鏡頭也是他的甦醒,但那時他已經變成一個健全並真的能馭鳥飛行的Na'vi人。所謂「阿凡達」,其實是另一個自己,因為阿凡達根本就是以本人的DNA與Na'vi人的DNA合成的,但它只有Na'vi人的軀體,並無Na'vi人的精神,所暗示的,正是失掉靈魂的自己。所以靈樹的種子,才會聚集到它身上。而Pandora,就是內心世界。當飛機飛進Pandora的深處,導航便失效,是隱喻越進入內心,便越容易迷失。但Pandora最隱密、最神聖的地方,是「靈魂之樹」(Tree of Souls),也就是靈魂的所在。《阿凡達》真正的主題,其實是內心的探索、靈魂的搜尋。積最終通過考驗,藉靈樹而得以重生,「阿凡達」成為真正的Na'vi人。
《偽能叛變》中的「替身」,和「阿凡達」正好成為正反的對照。《偽能叛變》中的「替身」代表一個虛假、外表比內心美麗,但無法真正溝通,最終被丟棄的自己。「阿凡達」代表的,卻是「進化」成為Na'vi人前的自己。Na'vi人追求心靈相通、天人合一,他們的內心比外表美麗,因為他們都具有靈魂。然而他們的家園,卻正被代表貪婪的開礦企業(人類)侵佔,面臨滅亡,是以主角和Na'vi人不得不誓死保護。占士金馬倫的寓意,明顯不過。他所建構的未來世界,敵人再不是外來者(機械人/異形),而是我們自己。
本片長達161分鐘,但你不會有一分鐘覺得沉悶。編、導、攝影、音樂、特技,無一不是荷里活的最高水準。《阿凡達》是荷里活電影的豪華饗宴,沒有不看的理由。占士金馬倫是荷里活少數能編能導的商業片導演,他的電影幾乎全部都是他自己編劇,從這個角度看,他比史匹堡更勝一籌,今時今日能夠與他匹敵的商業片「作者」大概只有新蝙蝠俠的編導基斯杜化路蘭。占士金馬倫是電影奇才,今年才55歲(比史匹堡年輕8歲),電影技術不斷提高,現今荷里活很多年逾60的導演(如史匹堡、奇連依士活、東尼及列尼史葛)依然活躍,金馬倫更是前途無可限量,我們仍有很多機會欣賞他的作品,只要不是每一部片都要等12年的話。
- Dec 30 Wed 2009 22:34
Avatar (2009) 阿凡達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